来源: 中国医学论坛报 2011-03-17 D02消化·肝病

2011年2月17-20日,第21届亚太肝脏研究学会(APASL)年会在泰国首都曼谷召开。在会议期间,葛兰素史克(GSK)公司召开了题为亚洲慢性乙型肝炎(CHB)相关肝硬化临床诊治的卫星会。在卫星会上,来自亚洲和欧洲的4位学者与参会者分享了关于CHB相关肝硬化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与临床经验。现整理出其中的精彩内容,与读者共享。

亚洲慢性乙型肝炎(CHB)相关肝硬化的临床诊治

CHB相关肝硬化的疾病进展

中国台湾学者高嘉宏首先报告了CHB肝硬化患者疾病进展的流行病学资料以及影响疾病进展的危险因素。

在存在病毒复制的CHB患者中,高达30%的患者可最终发展为肝硬化(其中HBeAg阴性CHB患者发生肝硬化的危险是HBeAg阳性患者的2倍),而肝硬化患者的肝细胞癌(HCC)年发生率可达3%,肝衰竭的年发生率也可达3%。

研究证实,多种因素可影响CHB患者进展为肝硬化,其中乙肝病毒(HBV)持续复制是肝硬化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一项大型研究显示,基线高病毒载量与其肝硬化发生率增加显著相关(图1)。该研究随访11年的结果显示,基线HBV DNA<300 copies/ml的患者与基线HBV DNA≥106 copies/ml患者相比,后者累计肝硬化发生危险是前者的9.6倍。而且,血清HBV DNA水平是独立于HBeAg状态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以外的预测肝硬化发生的危险因素。

HBV DNA载量也与CHB患者的失代偿期肝硬化发生危险显著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HBV DNA≥106 copies/ml者的失代偿期肝硬化发生危险是HBV DNA<300 copies/ml者的7.0倍 。

在影响CHB患者发生HCC的危险因素中,除了年龄大、男性、有肝硬化、有HCC家族史及种族等宿主因素外,高病毒载量是重要的危险因素。

CHB肝纤维化/肝硬化的诊断与监测

肝纤维化是多种肝病共同的不良转归。研究证实,如果尽早进行治疗,肝纤维化是可以改善甚至逆转的。因此,肝纤维化的早期诊断尤为重要。在会上,泰国学者丹瓦迪(Tanwandee)报告了CHB肝纤维化/肝硬化诊断与监测的研究进展和最新观点。

肝活检

目前,肝纤维化的诊断和定量分析依赖于肝活检组织学检查。

对CHB肝组织学改变进行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的评分系统有诺德尔(Knodell )组织学活动指数(HAI)、伊沙克(Ishak)评分和METAVIR评分。Knodell HAI是最早发展的评分系统,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已被后来出现的Ishak和METAVIR评分所取代。

研究显示,对于CHB患者,Ishak评分和METAVIR评分在评估肝坏死炎症方面一致性较好(相关系数为0.619),在评估肝纤维化方面的一致性非常高(相关系数为0.996)。

无创检查手段

肝活检有创,且可能受取样误差和不同阅片者之间存在偏倚的影响。因此,无创检查手段的研究备受学者们的关注。

理想的无创评估指标应具备以下条件:具有肝脏特异性;不受肝、肾和网状内皮组织功能改变的影响;易于操作;很少受尿液和胆汁排泄的影响;可反映各种原因所致的纤维化;能够敏感地区别不同程度的肝纤维化;可以准确反应肝纤维化的进展或者逆转;可以有效预测患者的临床转归(包括肝衰竭和死亡)。

1. 血清学指标

临床常用的无创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可分为直接指标(如基质分子、基质成分裂解物、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剂、相关细胞因子)和间接指标[如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总胆红素]等。这些指标组合所建立的血清学肝纤维化诊断模型在诊断CHB肝纤维化方面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尚不令人满意。

2 . 终末期肝病评分系统

Child-Pough评分应用于肝硬化肝功能的评估已有30余年的历史。与Child-Pough评分系统相比较, 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来自前瞻性资料,而非来自临床经验判断;其3个指标评估均为客观的实验室检查指标,不受外部因素影响;均根据对预后的影响对每个变量进行了权重分析; MELD分值是连续的,能较好地区分出病情轻重。MELD评分最主要的不足是其实验室检查指标受非肝病因素的影响。

3. 肝脏瞬时弹性成像(Fibroscan)

Fibroscan是目前广受关注的一种无创诊断方法,它是通过检测肝脏硬度来估算肝纤维化的改变。该技术目前尚不能代替肝活检,可用于肝活检前的筛查。

在临床中,将多种无创技术与肝活检相结合可能是目前一种较为实际的选择。美国学者提出两种无创手段与肝活检相结合的诊断流程(图2),第一种流程是先用肝活检和无创技术联合评估,随后用无创技术随访评估;第二个是先采用生物标志物和Fibroscan等进行筛查,仅对筛查后仍不确定的“灰区”患者考虑进行肝活检,从而可大大减少肝活检数量。

CHB肝硬化的治疗选择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友谊医院肝病中心贾继东教授介绍了亚洲地区CHB肝硬化治疗的研究进展和最新观点。

减少肝硬化发生LAM抗病毒治疗有效

汇总分析有关拉米夫定(LAM)治疗CHB患者1年的4项Ⅲ期临床试验的结果显示,对于CHB患者,与安慰剂相比,LAM治疗可显著降低肝硬化发生率(7.1%对1.8%,P=0.04)。

LAM治疗还可改善CHB患者的肝纤维化严重程度。对5项研究进行意向治疗汇总分析显示,与安慰剂治疗组相比,LAM治疗52周后,更多患者的肝纤维化严重程度得到改善(P<0.01,图3)。

另一项研究中,CHB肝纤维化患者接受LAM治疗3年,肝组织学检查显示,患者肝纤维化严重程度显著改善(图4),57%的患者炎症坏死评分改善≥2分。

延缓肝硬化患者疾病进展LAM抗病毒治疗作用显著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一项在亚太地区多个国家进行的探讨LAM(100 mg/d)治疗晚期肝纤维化/肝硬化患者的随访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结果。

该研究纳入经组织学证实有肝硬化或晚期肝纤维化的CHB患者651例,患者随机接受LAM(100 mg/d)或安慰剂治疗,时间最长达5年。

平均治疗3年,在疾病进展、Child-Turcotte-Pugh(CTP)评分增加>1分及发生HCC的患者比例方面,安慰剂组均显著高于LAM组,分别为21%对9%(P<0.001,图5)、10%对4%(P=0.023)和10%对5%(P=0.047)。治疗期间,LAM组中有209/430例(49%)、安慰剂组有11/214例(5%)患者发生YMDD变异。LAM治疗亚组分析显示,发生YMDD变异患者中有13%的患者在治疗3年时疾病进展,而未发生YMDD变异亚组患者中,仅5%的患者疾病进展。

一项纳入5项研究的荟萃分析显示,与安慰剂相比,LAM治疗可显著降低CHB肝硬化患者的HCC危险[相对危险(RR)为0.22,P=0.0003]。

因此,LAM抗病毒治疗可通过显著降低肝功能失代偿和HCC危险来延缓肝硬化CHB患者的疾病进展。

LAM与ADV的联合治疗亦可使肝硬化患者获益

LAM与阿德福韦酯(ADV)联合治疗CHB肝硬化患者可显著抑制食管静脉曲张的进展。在该研究中,HBeAg阴性肝硬化患者接受LAM与ADV联合治疗76个月。结果显示,LAM治疗可有效减缓患者的食管静脉曲张进展。在无静脉曲张的患者(84例)中,89%的患者未发生静脉曲张,在静脉曲张为F1期的患者(32例)中,50%的患者静脉曲张改善,41%的患者静脉曲张无进展。

意大利学者报告,LAM与ADV联合治疗可有效预防LAM耐药的HBeAg阴性肝硬化患者的失代偿。该研究中,43例患者接受LAM与ADV联合治疗,6年累计肝功能失代偿发生率为8%。

对于核苷(酸)类似物(NA)初治的晚期肝纤维化或肝硬化患者,LAM或恩替卡韦的治疗,可显著改善Ishak肝纤维化评分,在HBeAg阳性患者中,分别有57%和49%的患者组织学评分改善,在HBeAg阴性患者中,分别有59%和53%的患者评分改善。

总之,干扰素治疗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证据尚不充分。而大量研究证实,LAM等NA的抗病毒治疗可有效减少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失代偿、HCC等的发生;对于已发生耐药的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加用ADV后仍可使患者获益。

CHB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治疗选择

意大利米兰大学兰佩蒂科(Lampertico)教授报告了有关CHB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抗病毒治疗进展。

LAM抗病毒治疗有助于改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预后

在姚(Yao)等的一项研究中,23例CTP评分均值为11分的CHB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接受LAM或安慰剂治疗。随访13个月,LAM组在CTP评分改善超过2分、接受肝移植或死亡的患者比例方面均显著优于安慰剂组(61%对0,35%对74%,0对26%,P值均<0.05)。

LAM单药治疗可改善失代偿CHB患者肝功能,提高生存率。77例HBeAg阳性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接受LAM治疗(100 mg/d),在未达到肝移植标准的30例患者中,3例退出研究。中位随访期为869天。结果显示,患者肝功能改善,血清白蛋白水平逐渐升高,而胆红素水平逐渐下降(图6)。与既往其他研究中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相比,LAM单药治疗可显著提高生存率(14%对79%)。

LAM治疗显著减少CHB肝硬化患者因肝功能失代偿而进行的肝移植。新西兰移植单元1999-2005年期间的资料显示,在LAM应用于失代偿期CHB肝硬化患者治疗之前(1999-2001年),每年有8~9例CHB肝硬化患者因肝功能失代偿而接受肝移植,在应用LAM之后(2001-2005年),因失代偿而接受肝移植的患者数显著减少,每年为0~2例。

LAM耐药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可采用ADV进行挽救治疗

有研究者采用ADV对LAM耐药的等待肝移植的失代偿期CHB患者进行挽救治疗。在226例患者中,ADV治疗48周时,分别有59%、77%、76%和84%患者的HBV DNA检测不到,ALT、白蛋白及国际标准化比值恢复正常;ADV治疗96周时,上述比例分别为65%、77%、90%和100%。在ADV治疗24周、48周、72周和96周时,患者的MELD评分分别降低2.8分、3.8分、5分和5.1分。此外,与既往研究中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失代偿CHB患者相比,ADV挽救治疗可显著提高生存率(图7)。

LAM与替比夫定治疗失代偿期CHB肝硬化患者疗效比较

在一项采用LAM或替比夫定治疗失代偿肝硬化患者的研究中,LAM组和替比夫定组各有144例患者,其CTP评分均>7分或有门静脉高压。

治疗2年后,LAM组与替比夫定组患者的HBV DNA检测不到(<300 copies/ml)率相似(40%对49%,P=0.15),病毒学突破(HBV DNA升高>1 log10 copies/ml)率相似(37%对28%,P=0.16),CTP评分改善或稳定的患者比例也相似(74%对75%)。在复合终点改善方面,替比夫定组优于LAM组(34%对24%,P=0.004)。

预测接受抗病毒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转归的因素

在2010年的欧洲肝脏研究学会(EASL)年会上,我国台湾学者报告了一项多中心大样本研究分析结果。在该研究中,190例CTP评分≥7分的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单因素分析显示,感染病毒为基因B或C型与HCC发生危险显著升高相关[风险比(HR)为3.31,P=0.0027]。

治疗24周发生病毒学应答不能预测死亡(HR=0.73,P=0.43)。多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基线总胆红素>2.5倍正常值上限和白蛋白<3.0 g/dl分别与死亡危险增加显著相关(HR分别为2.08和4.25,P值分别为0.0122和<0.001)。

研究证实,对失代偿期CHB肝硬化患者,立即采用NA进行抗病毒治疗将有助于改善预后。[4540201](燕京整理)

■相关链接

指南推荐

中国2010版《慢性乙肝防治指南》的推荐

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HBeAg阳性者的治疗指征为HBV DNA≥104 copies/ml;HBeAg阴性者为HBV DNA≥103 copies/ml,ALT正常或升高。

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只要能检出HBV DNA,无论ALT或者AST是否升高,建议在患者知情同意的基础上,及时应用NA进行抗病毒治疗。

2009年更新的AASLD慢性乙肝指南对肝硬化患者的推荐

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如果ALT>2倍的正常值上限及ALT正常或仅轻度升高但血清HBV DNA水平升高(>2000 IU/ml),应考虑治疗。

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应尽快进行抗病毒治疗。

2009年更新的EASL慢性乙肝指南对肝硬化患者的抗病毒治疗指征更宽

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只要可检测得到HBV DNA,即使ALT水平正常和(或)HBV DNA水平<2000 IU/ml(约104 copies/ml),也应考虑进性抗病毒治疗。

失代偿肝硬化患者:迫切需要抗病毒治疗。

2008年APASL慢性乙肝指南的推荐

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只要HBV DNA>2000 IU/ml,就应考虑进行抗病毒治疗。

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应尽快开始抗病毒治疗。

抗病毒治疗安全性相关资料

CHB需要长期治疗,这就需要兼顾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按发生机制,NA所致的不良反应可归为3类:线粒体毒性(肌酸激酶升高及肌病、周围神经病、肝脂肪变性、高乳酸血症、乳酸酸中毒、横纹肌溶解)、代谢途径(肾毒性)和致癌性。

在现有的几种NA中,LAM是唯一具有10年临床应用经验的药物,证实LAM能安全地应用于一些高风险患者(如妊娠妇女、儿童、失代偿肝硬化患者等)。此外,LAM联合治疗的安全性也得到了广泛验证。而其他几种NA尚缺乏长期的临床验证数据。[4540301] (舒扬)


声明:
不要轻信任何医疗广告或新闻报道式广告!
请勿轻信素未谋面的网络医生!
本站所刊载的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代表医生的诊断和治疗,请勿直接对照治疗而延误病情!
因个人主职工作时间不宽裕,网站未来仅保持不定期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