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WHO最新数据显示肝癌是世界第六大癌症,也是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三大原因,每年约有90万新发患者,83万死亡病例。全球60% - 80%的肝癌是由HBV感染所致(相关链接)。在过去几十年里,包括欧洲、美洲和大洋洲等许多地区,肝癌的发病率持续增加(相关链接)。

最新综述:接受抗病毒治疗可降低慢乙肝患者肝癌风险40%-60%,且干扰素α更佳

近期,国立台湾大学医学院高嘉宏教授在Clinical and Molecular Hepatology上发表了关于接受抗病毒治疗和未经治疗的慢乙肝患者肝癌发生风险的相关综述文章,发现接受治疗的患者的肝癌发生风险比未接受治疗的降低40 - 60%,且接受基于干扰素α的治疗比核苷单药更有效降低肝癌发生风险;并总结了现有的HBV相关肝癌生物标志物及肝癌风险预测模型。

1.png

在慢性乙型肝炎的自然病程中,每年约有2 - 10%的患者进展为肝硬化。虽然在无肝硬化患者中肝癌的年发病率小于1%,但在肝硬化患者中年发病率升高至3%。由于肝癌预后不良,5年总生存率为20%,因此如果未接受适当的治疗,25 - 40%的慢乙肝患者将面临死亡威胁。

一. 未经治疗的慢乙肝患者

01、肝癌发生率

对于未治疗的慢乙肝患者,非活动性HBsAg携带状态人群的肝癌发病率为0.03 - 0.17/100人·年;慢性HBV携带状态人群为0.07 - 0.42/100人·年;慢乙肝患者为0.12 - 0.49/100人·年;肝硬化患者为2.03 - 3.37/100人·年。

2.png

不同疾病阶段的未治疗慢乙肝患者肝癌发生率

虽然在肝硬化患者中,肝癌的发生率要高得多,但无肝硬化的慢乙肝患者也有较高风险。在一项对3,366名未治疗的无肝硬化慢乙肝患者的长期随访研究中,39%的患者为不确定期。与非活动期患者相比,不确定期患者的肝癌发生风险增加了14倍(相关链接)。台湾一项对1,932例非活动性HBsAg携带状态人群进行平均13.1年的随访研究,发现IHCs的肝癌发生风险是健康人群的4.6倍(相关链接)。

02、现有的HBV相关肝癌的生物标志物

血清标志物可分为3类:乙肝病毒转录活性标记物、肝脏纤维化和肝癌预测标志物及肝癌监测标志物。

乙肝病毒转录活性标记物:HBV病毒载量、HBsAg、HBcrAg、HBV RNA。

肝脏纤维化和肝癌预测标志物:FIB-4指数、M2BPGi、ELF。

肝癌监测标志物:AFP、DCP、AFP-L3%、GALAD分数。

3.png

慢乙肝患者疾病管理的血清生物学标志物

03、未经治疗的慢乙肝患者的HBV相关肝癌风险评分模型

由于HBV相关肝癌的危险因素已确定,因此已经开发了几种针对未治疗患者HBV相关肝癌风险分层的预测模型(相关链接)。

4.png

未治疗的慢乙肝患者中肝癌发生的风险预测评分模型

二. 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慢乙肝患者

01、肝癌发生率

尽管消除HBV仍然是一个挑战,但抗病毒治疗确实可诱导肝纤维化消退并降低肝癌的发生率。对于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患者,肝癌发生风险比未接受治疗的患者降低40 - 60%。

目前的抗病毒治疗包括干扰素α(IFNα,PEG IFNα)和核苷(酸)类似物(NAs)。

NAs抗病毒治疗实现患者长期的病毒抑制,但即使在HBV DNA检测不到的患者中,肝癌的风险仍然存在。在一项对22,875名接受长期NAs治疗的慢乙肝患者进行的回顾性研究中,HBV DNA持续检测不到的患者的5年累积肝癌发生率为7.5%,低病毒载量(< 2000 IU/ml)患者的5年累积肝癌发生率为14.3%。此外,由于目前的NAs不能消除cccDNA,残留低水平HBV DNA或肝内cccDNA仍存在进展为肝硬化和肝癌的风险。

多项荟萃分析表明,与未接受治疗的患者相比,接受IFNα治疗的患者发生肝癌的风险降低了34 - 41%,特别是在亚洲人群中。此外,中国台湾和大陆的研究表明,IFNα单药治疗或序贯治疗在降低肝癌发生率方面比NAs单药治疗更有效,且在高危患者中更为明显(相关链接一)。

02、核苷经治的慢乙肝患者的HBV相关肝癌风险评分模型

目前,已经开发了几种用于NAs经治的慢乙肝患者的肝癌预测模型。

5.png

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慢乙肝患者中肝癌发生的风险预测评分模型

三. HBV相关肝癌的监测策略

在慢乙肝的治疗中,评估肝脏炎症和肝纤维化的严重程度是至关重要的,以便及时提供抗病毒治疗,以逆转疾病进展和降低肝癌风险。

6.png

HBV相关肝癌的监测策略

肝霖君有话说

本研究表明未治疗的肝硬化患者的肝癌年发病率达3%,无肝硬化的慢乙肝患者也有较高风险。因此尽早接受抗病毒治疗至关重要。多项研究表明,基于IFNα的治疗策略有助于慢乙肝患者获得更高的临床治愈率及减少肝癌发生的风险(相关链接一),且获得HBsAg清除可最低化慢乙肝人群,包括肝硬化患者的肝癌发生风险(相关链接一)。最新数据也表明获得HBsAg清除的非肝硬化患者长期肝癌或肝失代偿的发生风险较低,12年的肝癌累积发生率仅为2.2%(相关链接),且50岁前获得HBsAg清除的患者肝癌发生风险与普通人群无异(相关链接)。因此准确有效的生物标志物和肝癌风险预测模型对于临床上的患者管理十分关键,可以更早更好地筛选高危人群,尽早预防,避免疾病进展,从而最低化肝癌发生风险。

参考文献:

Lin CL, Kao JH. Development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in untreated and treated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J]. Clin Mol Hepatol, 2023.

往期内容请点击

【APASL 2023速递】HBV相关肝癌研究进展:50岁前获得HBsAg清除的患者肝癌发生率降至与普通人群一样

【期刊导读】慢乙肝患者获得HBsAg清除后长期肝癌及肝脏失代偿的发生风险极低

【期刊导读】最新证据:干扰素α预防慢乙肝患者远期不良结局显著优于核苷类药物

【肝霖特写 | 090】慢性乙型肝炎相关肝癌风险预测模型最全总结(更新版)


声明:
不要轻信任何医疗广告或新闻报道式广告!
请勿轻信素未谋面的网络医生!
本站所刊载的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代表医生的诊断和治疗,请勿直接对照治疗而延误病情!
因个人主职工作时间不宽裕,网站未来仅保持不定期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