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转阴”被患者看做是乙肝治疗是否有效的最重要指标,于是“阳转阴”率便是乙肝药广告的最大卖点,记者注意到,无论是报纸、广播,还是电视,都充斥着“阳转阴”率高达90%、“转阴王”、“肝炎克星”、“乙肝难关已由某某突破”、“成果获国内、国际金奖、震惊世界”等等文字。<br>  

刘小姐是“小三阳”,此前应聘的三份好工作因此失去机会。治病心切,尽管心里知道乙肝表面抗原转阴很难,但仍对广告宣传的“特效药”抱有侥幸心理。花了3000多元买回的“转阴王”吃了三个疗程,肝功检查发现转氨酶反而增高了。B超检查后发现,已经发展成早期肝硬化。  

乙肝虚假广告骗术盘点:利用中草药做文章,将保健品吹嘘成药品。

南方医院肝病中心侯金林教授和中山三院中医科杨宏志教授指出,治病心切是乙肝患者的普遍心态,他们希望在有限的时间内彻底清除乙肝病毒,所以特别容易相信一些所谓的土方、偏方和祖传秘方,不少人吃了药病情反而越来越严重。总体分析,目前在市面上宣传的“治乙肝特效药”主要从六个方面的对病人进行蒙骗。  

骗术一:“阳转阴”率是乙肝药广告最大卖点  

“转阴”被患者看做是乙肝治疗是否有效的最重要指标,于是“阳转阴”率便是乙肝药广告的最大卖点,记者注意到,无论是报纸、广播,还是电视,都充斥着“阳转阴”率高达90%、“转阴王”、“肝炎克星”、“乙肝难关已由某某突破”、“成果获国内、国际金奖、震惊世界”等等文字。  

卫生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到目前为止卫生部门没有批准过任何药物为治疗乙肝的特效药,更没有认可任何药物可使“大三阳”转阴。因此,那些所谓保证使乙肝“大小三阳全部转阴”的说法是虚假、不实的广告之辞。  

专家提醒:目前公认的抗乙肝病毒的药物只有干扰素和新一代的核苷类药物。这两类药物也只能起到抑制乙肝病毒复制的作用,并不能将乙肝病毒从体内完全清除,治疗中也还有一定的缺点。比如疗程较长,药价较贵等,而且还有一定的副作用。  

骗术二:利用中草药做文章  

利用人们认为中药安全性高无副作用的心理,利用中草药做文章。宣称药品为纯中药制剂,“祖传秘方”,没有副作用和疗效高。  

专家提醒:不良商家往往利用患者的三大心理图利:一、中药人人可开,正规医生可开,自学成材者可开,江湖游医也可开,所开中药往往不经任何审查便可投入临床;二是因为多种多样的中草药,经过不同的搭配组合,可演变成无穷无尽的方剂;三是因为大众对中草药的信赖,相当多的国人依然认为中草药可去病根,安全性高。  

骗术三:同一药品多个广告  

很多厂家为避开审查,同一药品可能会准备多个广告文案:一号版本内容简单,除了药品名称以外,广告语只有一句---中医治疗乙肝新药。这个版本是专为该药通过当地药监部门的广告审核设计的;二号版本主要从突出治愈率优势的角度出发。这个版本出现了“治愈率达到89%,功效包括治疗乙肝大小三阳,转阴率高”等这样的广告语;三号版本则是从消费者心理出发的。广告设计出了一个让患者出面讲述服药后,疗效有多么明显;四号版本则从权威性方面考虑,邀请了中华医学基金会的专家、教授出面,让他们明确说出“药效明显,没有毒副作用”、“经过临床实验,该药的确能杀灭乙肝病毒,是中医治疗乙肝的一大研究成果”这样绝对的语言。  

专家提醒:药品宣传如此打广告,其药效好坏可想而知。  

有些药物利用一些动物试验和试管内研究的结果宣传自己的药品。例如:“某药经某动物试验可使某动物产生乙肝抗体”、“某药在试管内有抑制乙肝病毒复制的作用”等迷惑消费者。  

专家提醒:其实,一种药物在动物体内和试管内的作用不一定能够体现在人体内。先别提药物在试管内的作用,就说动物细胞和人体细胞也还相差甚远。另外,一种药物不能只有抑制病毒的作用,就能用于治疗乙肝,还要取决于它对人体的安全性。一般药物需要做多次的临床试验以证明其疗效和安全性后才能上市。  

骗术四:借助专家和权威机构做宣传  

为了让人信服,某些药厂假借专家的声誉,其实根本未经专家本人同意;或者是极个别不负责任专家的个人行为,厂家却把它扩大为某个专家所在的权威机构的“权威认证”。  

专家提醒:国家机关根本无权推荐任何药品,治疗疾病是医生的工作。因此,患者应该到正规的医院,请医生根据自己的病情和化验结果,给予适当的治疗。  

骗术五:将保健品吹嘘成药品  

药品和保健品是不同的。药品是具有治疗作用的,而保健品只有增强体质,补充营养的作用。有些广告却将保健品、保健食品说成了治疗肝炎的神药,大肆宣传其功效。患者一定要注意区分。  

专家提醒:区分的办法是看一看药品包装上的批准文号是“准”字号,还是“健”字号。例如:只有含“国药准字***”的才是药物,标识为“卫食健字***号”的为国家卫生部批准的保健食品,而标识如“哈卫食准字***”“沪卫食准字****”则仅仅是地方省市批准的食品。  

此外,低价诱惑诱你上钩再让你不得不掏光所有钱治病。比如很多广告宣称“先治疗,后付款”,但实际上,它先给你用一部分药,说这是免费的——但只有你长期服用,才有效果。而“长期服用”的药就要花大价钱买。另外还有的厂家,以免费旅游为诱饵,让患者购药也越来越多见。


声明:
不要轻信任何医疗广告或新闻报道式广告!
请勿轻信素未谋面的网络医生!
本站所刊载的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代表医生的诊断和治疗,请勿直接对照治疗而延误病情!
因个人主职工作时间不宽裕,网站未来仅保持不定期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