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评估慢乙肝患者干扰素抗病毒治疗期间注射新冠肺炎疫苗的安全性。方法:将54例正在接受干扰素治疗的慢乙肝患者在干扰素治疗期间给予注射新冠肺炎疫苗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时期注射新冠肺炎疫苗的55例无慢性疾病的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注射新冠肺炎疫苗后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注射新冠肺炎疫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无差异。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治疗时可以进行新冠肺炎疫苗肺炎的接种,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与一般人群相比无明显差异,可安全进行注射。  

乙肝患者治疗期间接种新冠疫苗的安全性观察,慢乙肝患者接受新冠疫苗注射提供依据。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在全球肆虐,截至2020年12月已造成8000多万人感染,170多万人死亡[1]。由于各年龄段人群均对新冠病毒易感,尚缺乏儿童青少年和有基础疾病人群的新冠疫苗接种的研究报道,实现全人群接种是形成群体免疫屏障、阻断传播的关键[2]。有一部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正接受干扰素治疗,能否在接受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同时接受新冠肺炎疫苗注射,就成了这部分患者的迫切需求。本文旨在通过比较正在接受干扰素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与未患者者接种新冠肺炎疫苗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评价干扰素治疗患者接种新冠肺炎疫苗的安全性,为慢乙肝患者接受新冠疫苗注射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21年1月到2021年6月期间在武威肿瘤医院肝胆中心进行干扰素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4名,其中男39名,女15名,在进行聚乙二醇干扰素a-2b抗病毒治疗的期间进行新冠肺炎疫苗(vero细胞)(北京科兴,北京生物)的注射作为观察组,观察其不良反应情况,同时选取同期进行新冠肺炎疫苗注射的无慢性疾病的健康人55人作为对照组,注射新冠肺炎疫苗后观察其不良反应。  

1.2观察指标  

干扰素组:在注射新冠肺炎疫苗前检测血常规、肝功能,记录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并于注射新冠疫苗后复查上述指标,治疗方法:聚乙二醇干扰素a-2b180ug,皮下注射1次/周,注射干扰素3天后,注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注射新冠肺炎疫苗3天后,再次注射下一针次聚乙二醇干扰素。排除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不良反应明显的患者。  

对照组:按照要求统一注射新冠肺炎疫苗。两组均于注射新冠疫苗后1月进行电话或现场随访,记录患者不良反应如:发热、寒战、恶心、呕吐、鼻塞、流涕、皮疹、注射部位红肿、疼痛以及其他不良反应。  

2结果  

2.1两组基线数据比较  

干扰素组共入组54人,其中男39人,女15人,年龄42.61±11.73岁,对照组共入组55人,其中男性41人,女性11人,年龄39.29±8.65岁,两组年龄及性别比无统计学差异。  

表1两组性别、年龄比较  

2.jpg

两组在注射疫苗后发生发热、局部红肿、疼痛、流感样症状等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现其他不良反应。干扰素组患者再次注射干扰素后随访未发现特殊不良反应。  

2.2两组注射新冠肺炎疫苗后出现不良反应人数比较  

2.2.1干扰素组于对照组注射新冠肺炎疫苗后出现发热人数对比  

干扰素组共2人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9℃,对照组1人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9.3℃,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表2两组注射新冠肺炎疫苗后出现发热人数比较  

2.jpg

2.2.2干扰素组于对照组注射新冠肺炎疫苗后出现局部红肿对比  

干扰素组有1人出现注射局部红肿,对照组有2人出现注射局部红肿,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表3干扰素组于与对照组注射疫苗后出现局部红肿人数比较  

2.jpg  

2.2.3注射新冠疫苗后出现局部疼痛的人数对比  

干扰素组共7人出现注射局部疼痛,对照组共10人出现注射局部疼痛,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表4干扰素组于与对照组注射疫苗后出现局部疼痛人数比较  

2.jpg

2.2.4注射新冠疫苗后出现流感样症状的人数对比  

干扰素组有1人注射后有1人出现流感样症状,持续2天自行缓解,对照组有2人出现流感样症状,持续2天自行缓解,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表5干扰素组于与对照组注射疫苗后出现流感样症状人数比较  

2.jpg

3讨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对于人类来说,它是一种新发疾病,人群普遍易感,没有特效的治疗药物,目前仍需要依靠消毒、隔离等措施控制疫情的传播,疫苗被认为是人类面对病毒感染最有效的预防手段,疫苗的开发对于控制疾病的传播具有关键作用[3]。因此,我国疫苗研发成功后也在积极推进疫苗接种工作,但由于新冠肺炎疫苗研发使用的时间较短,对于一些患有基础疾病的人群,临床试验时间短,样本量有限,无法观察到罕见的不良反应事件(如1/10万发生概率反应)和长期保护效果;由于各年龄段人群均对新冠病毒易感,尚缺乏儿童青少年和有基础疾病人群的新冠疫苗接种的研究报道,实现全人群接种是形成群体免疫屏障、阻断传播的关键[2]。  

疫苗接种后的不良反应分为: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一般反应如接种部位红肿、硬块、低热等,属于疫苗接种后的正常现象,无需特殊处理,两三日基本会自行缓解。异常反应主要包括荨麻疹、斑丘疹、喉头水肿、血管性水肿、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局部过敏坏死反应(Arthus反应)、过敏性休克等[4]。因此,新冠肺炎疫苗在接种过程中及接种后均应当密切观察被接种者的不良反应,及时处置。  

我国作为乙肝大国,感染者占到约9000万例,位居于全球首位,现有慢乙肝患者约2800万例[5],其中有一部分患者正在接受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干扰素通过增强免疫细胞功能和促进细胞因子的表达、诱导干扰素刺激基因(ISGs)的产生并经干扰素信号通路编码多种抗病毒蛋白等环节作用于HBV复制、转录等重要生物学过程,从而发挥免疫调节和抗病毒的双重作用[6],干扰素治疗期间患者可能出现如发热、疲乏、消瘦、食欲不振、肝功能波动、皮疹等多种不良反应,随着新冠肺炎疫苗接种的不断推进,乙肝患者干扰素治疗期间能否安全接种新冠肺炎疫苗是这部分患者及医生最关心的问题。这些患者在治疗的同时接种新冠肺炎疫苗,是否会加重原有症状,是否会发生一些其他的不良反应,这都是乙肝患者和医生最关心的问题。  

本研究结果显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治疗期间,接种新冠肺炎疫苗,部分患者接种后出现疫苗接种常见不良反应如发热、接种部位红肿、疼痛等症状,其发生率与健康接种者相似,未发现特殊、严重的不良反应。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干扰素治疗期间可以安全接种新冠肺炎疫苗,但由于本研究入组的人数较少,上述结果还学要进一步在大样本中继续观察。 

 文章来自:甘肃省武威肿瘤医院肝病中心  

参考文献:  

[1]WorldHealthOrganization.Coronavirusdisease(COVID-19)pandemic[EB/OL],[2021-01-07],https://www.who.int/emer⁃gencies/diseases/novel-coronavirus-2019.  

[2]朱瑶,韦意娜,孙畅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苗研究进展[J].预防医学,2021,33(02):143-148.  

[3]王宾,钟一维.新冠病毒疫苗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展望[J].中国科学基金,2020,34(05):581-587.  

[4]向天新,刘洋,程娜等.医疗机构工作人员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应急接种专家共识[J].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2020,14(06):441-446.  

[5]CHENS,LIJ,WANGD,etal.ThehepatitisBepidemicinChinashouldreceivemoreattention[J].Lancet,2018,391(10130):1572.  

[6]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治愈(功能性治愈)专家共识[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9(08):594-603.


声明:
不要轻信任何医疗广告或新闻报道式广告!
请勿轻信素未谋面的网络医生!
本站所刊载的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代表医生的诊断和治疗,请勿直接对照治疗而延误病情!
因个人主职工作时间不宽裕,网站未来仅保持不定期更新。